阅读命题的玄机
阅读命题的玄机
都说语文解题要懂得“猜命题人的心思”。这话既对也不对。说它“不对”,是因为这句话会让考生误以为语文命题是完全主观的,任凭命题人心思变来变去;说它“对”,是因为在任何考试中,准确把握题意都是第一要务。只不过,就阅读命题而言,题意往往又与文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。武汉市教科院中考命题专家一再强调,读懂文章才能更好地理解题意。以下,我们便结合2022年武汉中考大阅读试题进行简要分析(完整题目见文末)。
第一题的考查实质是什么?
第一题的设问十分巧妙,相当于牵住了①到③段的“牛鼻子”进行考查。第①段陈述了朋友对窗外风景的看法,第②段在表达作者惊讶之情的同时给出了一系列原因解释(“我”喜爱这窗外的景致,因为第一次见到它时,它就给我带来了无数绮丽的遐想),第③段则是以铺排式的描写来形象再现“无数绮丽的遐想”究竟是什么。
基于以上分析,我们不难发现,命题人问“吃惊不已的原因”其实是抓住了①到③段的中枢神经进行设问,看似只考查了第②段,其实是以第②段为切入点,带动了前三段的考查。
第二题的考查实质是什么?
朱光潜先生曾说,思想的语文化过程,就是具体化的过程。思想在具体化的过程中,难免会有断层,文本解读的价值恰恰在于通过整体语意还原作者的完整意图。第二题针对第④段进行了考查,第④段在表达上有亮点,亦是难点。第④段的中心观点是“魔力般的画面”,继而以大量描写铺排,却未直接言明“魔力”何在?
命题人要求概括“魔力般画面的特征”,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根据该段的整体语意来把握作者的完整意图。这是一项重要的文本解读能力,也是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,中考就此进行考查,很有必要。
第三题的考查实质是什么?
如果说第二题的考查是基于能力诉求,那第三题则又明显受到了文意流向的驱使。第三题聚焦了“玫瑰丛”的说法。对这一说法的分析与批评,其实代表着两种人对日常生活之美的不同态度,由此,将作者与友人的分歧推至更广泛层面进行讨论,进而引出接下来马上要出现的⑥到⑧段的中心观点。
由此可见,第⑤段具有显著的承上启下的地位,对这一段进行独立考查,对把握全篇语意有着重要价值。
第四题的考查实质是什么?
第四题针对⑥到⑧段进行考查,原因很明显:这三段是一个整体,在告知读者如何成为“艺术家”的同时,也变相展示了成为“艺术家”的好处。命题人基于三个段落的有机联系进行设问,并以“分条表述”指引学生将文本解读的结果条理化呈现,这既是答题的要求,也是善意的提示。
由此看来,题目无废话,无论是解题范畴和答题要求都是以文意把握为前提。
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
(2022年武汉中考)
① 我和丈夫从前居住在一个小城镇里。一天下午,朋友来访,闲谈间,她把头探出我们厨房的窗户,说道:“从这儿望出去没啥看头,是不是?”
② 我们住的地方差不多是一片旷野。但是,她的那番评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已,因为我喜爱这窗口里的景致。我使着法儿让自己用朋友的眼光去观察——一条直通通的地平线、一座水塔、十来棵三角叶杨、若干间屋舍和平展展的一片收割后留着麦茬儿的田地……似乎单调了点,枯燥了点。然而,当这些景致第一次映入我眼帘的时候,它们却给了我无数绮丽的遐想。
③ 那个下午,阳光灿烂,麦田犹如泛着银色涟漪的海洋;棉花糖般的云朵在蓝湛湛的天空中徐徐游动;三角叶杨镶着一圈栗色的光轮。傍晚时分,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色。苍茫暮色中,掌起了灯的人家的窗口溢出暖融融的光来。平日里气派不凡的水塔,也亮起给来往飞机导航的红灯,此时此刻,它更显得壮丽辉煌。
④ 以往在窗前所见的那些魔力般的画面,在我的脑海中又一一闪现。二月阳春给三角叶杨抹上了浅淡的绿色,七月的早晨从夏季鲜亮的绿叶中透露出曙光。翠生生的田野犹如绿色的海洋,它在等待金灿灿的季节的来临。蓬雀、长尾鸟还有斑鸠在草丛中搭巢做窝。在春天温润的夜空中,柠檬色的月儿从东边徐徐升起,又在西边缓缓隐没。到了收获的季节,橘红色的月儿在地平线尽头若隐若现。盛夏渐进深秋,深秋又缓缓步入严冬那白雪皑皑的寂静世界。每一个清晨和夜晚,我都痴恋着这些景色微妙的变化,我的生活也因此而蓬勃向上。
⑤ 一片拙朴无华的景致已让我思如泉涌,然而,我的朋友却觉得它索然无味。在她告辞后,我寻思着彼此看法差异的原因。有人说:“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。”对这种说法,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。我知道,晓得欣赏这大千世界里美丽的玫瑰花的人远非我一个。但是,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从那些普普通通、习以为常,甚至所谓单调沉闷的景物中发现美呢?
⑥ 亨利·马蒂斯曾对友人说:“我种了些洋蓟。一天清晨,我走进花园去瞅它们。我在它们的叶片上看见光影交辉,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的配色方法和一种幻梦般的图案格局。然后,我返回画室作起画来。”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,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。如果想让你的生命闪耀出艺术才华的光辉,请你用新的眼光去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吧。你将会有许多不寻常的发现:一道青藤缠绕的旧篱笆啦,晦暗的旷野里的一束阳光啦,一棵在天穹的紫幕里勾勒出挺拔英姿的榕树啦……数不尽的简朴的景致,就像那光彩夺目的钻石,点亮了你的眼睛。
⑦ 当你开始像艺术家一样寻求,美便时刻伴随着你的脚步,正如法国作家约瑟夫·朱伯特所说:“不去寻觅,你是找不着诗歌的。”当你怀着对美的期待去寻觅、去思索,世界在你眼里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:缠绕在旧篱笆上的青藤焕发着生机,阳光穿过晦暗的旷野直达你的内心,天穹紫幕中挺拔的榕树让你的心灵获得力量……这一切,丰富着你的精神世界,你的内心会变得生意盎然。当你从单调沉闷的日子里采撷着美丽的花朵时,你就已经是一位艺术家了。
⑧ 于是,在阴霾的日子里,在灰暗的景物中,你依然能描绘出美。
1. 第②段中说“她的那番评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已”,“我” 为什么会“吃惊不已”?(4分)
2. 第④段中,作者描绘的那些“魔力般的画面”有哪些特征?请简要概括。(4分)
3. 第⑤段中的“玫瑰丛”指什么?“我”为什么对“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”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?(6分)
4. 本文以“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”为题表明了作者的主张,结合⑥~⑧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人成为“艺术家”。请分条表述。(6分)
曦曦
:能看到答案吗?